2017年8月25日

106年7-9月週六門診醫師表

106年7-9月週六門診醫師:
106/07/01:李冠儀
106/07/08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07/15:李冠儀
106/07/22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07/29:李冠儀
106/08/05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08/12:李冠儀
106/08/19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08/26:李冠儀
106/09/02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09/09:李冠儀
106/09/16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09/23:李冠儀
106/09/30:陳炯旭、李冠儀
106/10/07:李冠儀

註:陳炯旭醫師每2週門診

2017年8月2日

商周良醫健康網:「想太多」也是一種病!你身邊每10人就有1人有焦慮症,為了家人朋友快看看吧

商業周刊的良醫健康網文章
文章網址連結



今天是王先生第二次踏入診間,帶著微笑與輕快的腳步。回想上週王先生剛進入診間的時候,還抱著有點懷疑、姑且一試的態度。
「我有胃食道逆流,加上容易心悸、肩頸痠痛、胸悶、肌肉緊繃,在很多醫院、診所做X光、心電圖、抽血等檢查都正常,有一家診所還幫我做了自律神經檢測結果異常。我想都沒有想到我會需要來看精神科。」
進一步了解後知道:39歲的王先生是一家上市上櫃公司的中階主管,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都要求很高,整個團隊在他的帶動之下總是衝在其他團隊前面。大約在6個月前,公司高層表示要擴大規模,預計到海峽對岸設點,王先生及其團隊是第一選擇。
王先生這5、6個月來,一方面要計畫拓點相關事宜,另一方面還要面對老婆的反彈,即使回到家也無法休息;一邊在思考著拓點的計畫可行性,有沒有遺漏的部份,另一邊則是要安撫老婆及兩個還在讀小學的兒子。常常到了晚上腦筋都還在轉,無法入睡;隔天進公司,胸悶、心悸、腸胃不舒服都來了,整個人都是緊繃的,秘書、屬下的一個言語或動作不對,常常就被王先生責罵。慢慢的,王先生覺得自己身體狀況變差,做事情的效率也受到影響,擔心會不會就這樣身體越來越差,最後不僅無法去拓點,連原來的工作也不保,因此才開始決定看醫生。
「我這樣是自律神經失調嗎?」在第一次問診後王先生這麼問。
「一般正式的診斷,沒有『自律神經失調』這個名詞,不過,你的很多症狀是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的症狀,診斷上會暫時先放在焦慮症。」我後續就先開立低劑量鎮靜類的抗焦慮藥物,以及安眠藥,讓王先生可以放鬆及好好休息。
「這一週來狀況怎樣?有覺得舒服一點嗎?」我趕緊將精神拉回此次返診的評估。
「心悸、肌肉緊繃有好一些,睡眠比較可以睡了,但是還是會在睡前一直想事情,工作時在討論計畫,還是常常會覺得胸悶;太太有注意到雖然還是會生氣,但是似乎有收斂一些。」看來,第一次暫時先讓王先生放鬆的效果有部分達成。
「那我們這一次開始加上『治本』的藥物,等藥物開始發揮效果,先前使用的鎮靜類抗焦慮藥物就可以逐步減少到停止使用了。」王先生帶著期待的表情離開診間。
不料領完藥後,王先生馬上衝進來診間。「醫師,我沒有憂鬱症,為何要吃抗憂鬱藥?這樣子我會不會就有憂鬱症了?還是說我有潛藏的憂鬱症,你可以老實告訴我沒關係。」王先生說出了他的擔心與疑慮。
「這個藥物雖然按照健保局的歸類是抗憂鬱藥物,但是按照國外先進國家的治療準則,是治療焦慮症用,可以讓你不會反覆這樣一直想,而不是只是利用鎮靜的作用來『壓制』你的焦慮情緒。」我一邊回答著他的問題,進一步再說明他可能後續的疑問。
「焦慮症跟憂鬱症是不一樣的。可以這樣簡單的來區分:焦慮症就是不管好的、壞的都會想,雖然也會擔心事情不順利、做不好,但是負面思考的部份不強烈;而憂鬱症,大部分會有強烈、固執的負面思考,認為事情幾乎一定會往壞的方面走,後來甚至出現放棄、無助、無望感。所以,你的狀況是屬於焦慮症而非憂鬱症。」
「那我這樣以後會變成憂鬱症嗎?」即使聽了我上面的說明後,王先生還是不放心繼續問了這樣的問題。
「在臨床上憂鬱、焦慮會有『共病』的現象,還是以所觀察到的症狀來做診斷。你上次開始治療後,不是就已經開始有所改善?而且這次我們又開始加了『治本』的藥物,可以不用太擔心。」一方面回答王先生的問題,另一方面讓王先生看到改善的情形來給予支持與肯定。
類似王先生這樣焦慮症的個案不在少數,在台灣的終身盛行率大約5~10%,大約占了精神科門診個案的三成以上。通常個案一開始在一般診所,或是綜合醫院家醫科就診,可能也會給予鎮靜類的抗焦慮藥物治療。但是常常在中斷藥物治療後,就又恢復原狀。而上面所說的抗憂鬱藥物就是指像是SSRI(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)或是SNRI(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)等類的藥物。這些藥物,大部分在中央健保署所核定的治療適應症為憂鬱症,少數則已經有列上焦慮症的適應症,但是在國外諸多治療準則上,則已經列為第一線治療焦慮症的藥物。
以鎮靜類的藥物來治療焦慮症,因為有立即的安定神經效果,個案通常會覺得有效而願意服用;而像是SSRI、SNRI類之藥物,因為通常需要7-10天才開始有效果,並非立即有效,加上網路/坊間對於所謂「抗憂鬱藥物」的誤解,以及剛開始服用時常見之噁心、食慾降低等副作用,常常令個案卻步而不願服用。殊不知這些所謂的「抗憂鬱藥物」,方是治療焦慮症的根本藥物。在這些藥物發揮作用後,就可以慢慢減低鎮靜類的抗焦慮藥物,配合其他非藥物的治療,包含:放鬆技巧的學習、規律的運動,以及認知取向的治療,就可以好好處理焦慮症了。
[1] 2012年世界生物精神醫學聯盟(WFSBP)的治療準則中提到:SSRI中的Escitalopram、Paroxetine、Sertraline,以及SNRI中的Venlafaxine XR、Duloxetine,對於治療廣泛型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)皆有周全之科學證據,而且有良好的效益/危險比。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, 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primary care. Bandelow B et al. Int J Psychiatry Clin Pract. (2012)
[2] 2014年最新的加拿大的臨床治療準則,也提到了上述5種藥物,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用於治療廣泛型焦慮症;除此之外SSRI中的Citalopram、Fluoxetine,以及其他的抗憂鬱藥物,像是Agomelatine、Bupropion XL、Mirtazapine亦有證據支持。專家會議的共識建議第一線治療的首選藥物是(按照字母排列):Agomelatine、 Duloxetine、Escitalopram、Paroxetine、Paroxetine CR、Pregabalin、Sertraline、Venlafaxine XR,反而常見一般常見的鎮靜類藥物,像Alprazolam、Lorazepam、Bromazepam、、、、等,則是列於第二線。 Canad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xiety,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s. Katzman MA et al. BMC Psychiatry. (2014).

談「產後憂鬱症」



家中多了一個小寶寶,理論上是值得恭喜的一件事,但是同時也是另一個壓力的來源,包括:經濟的壓力、養育的壓力、互動的壓力、、、、等;如果壓力的調適不當,則可能產生身心症狀。一般而言,產後可能產生的身心問題包含:產後情緒低落(Postpartum Blue)、產後憂鬱(Postpartum Depression)、產後精神病(Postpartum Psychosis)等。
       
產後情緒低落(Postpartum Blue):通常在生產之後2-3天內出現,一般持續不會超過2週。通常給予適度的情緒宣洩、情緒支持與衛教,都可以度過。

產後憂鬱(Postpartum Depression):個案先前無憂鬱症病史,症狀出現產後28天之內,且其嚴重程度符合重大憂鬱發作之標準,包括:情緒低落、無喜樂感、體重減輕或增加、失眠或故度睡眠、活動量減少或增加、無力感、無價值感或罪惡感、無法集中精神思考、容易猶豫不決、反覆想到自殺之想法、、、、等。除了給予適度的情緒宣洩、情緒支持外,給予積極的藥物治療是必須的!

產後精神病(Postpartum Psychosis):通常在產後28天之內出現,症狀表現與急性精神病相似,包括:妄想、幻覺、、、等,甚至可能覺得嬰兒是被惡魔附身的。治療上施以抗精神病藥物是必須的。

除了上述之外,如果先前曾經有憂鬱症、精神病史,在產後可能使症狀復發,或是變得更加嚴重,這是值得注意的。

如有上述情形產生,請個案及家屬勿忌諱就醫,就近至精神醫療院所(精神科或是身心科)評估與治療!

另外可以參考的網路文章:凱旋醫院「產後憂鬱症」http://ksph.kcg.gov.tw/page04-3.htm